《漢字形體史》:漢字形體演變的歷史畫卷
2023年05月30日 10:24:49 作者:周典富 來源:《 中華讀書報 》( 2023年05月24日 10 版) 審核:
《漢字形體史》,陸錫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年1月第一版,338.00元
由著名文字學家、訓詁學家陸錫興教授撰寫的《漢字形體史》,是一部全面描述漢字形體演變歷史的著作。該書共四編四十章,包括古文字形體史、篆文形體史、漢隸形體史、八分形體史、草書形體史、真書形體史等內容,計百余萬字。該書全面論述了從商代到清代的漢字形體發(fā)展歷史,詳細介紹了各種書體的特點及興衰,全面考察了不同歷史時期漢字形體、結構和實際使用的情況,深入揭示了漢字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及其所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引導讀者進入精彩絕倫的漢字世界。細讀文本,該書具有三大鮮明特點。
一是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證據。在本書之前,有魏建功《漢字形體變遷史》、蔣善國《漢字形體學》關注漢字形體問題,但這些著作在廣度和深度上已不能滿足新時代漢字形體研究的實際需要。陸錫興教授歷時五十余年潛心整理相關資料,在充分利用傳統文獻的基礎上,將出土文字資料(包括新發(fā)現的傳本文字資料)作為主要考察對象,做到二者緊密結合,實現了縝密研究。在利用出土材料方面,除了利用已經發(fā)表的資料和圖片進行研究判斷外,還通過實地考察博物館,對相關實物進行甄別,優(yōu)中選優(yōu),得出科學可靠的判斷。如根據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趙眜”等印文風格,考察得出墓主所處時代的官印制度及歷史沿革。又如對西安東郊西漢竇氏墓“竇氏”“妾氏”印文中“氏”的結構分析,與《漢印文字征》相互印證,明確了該字為“氏”字,非“女止”二字。
二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概念。我們知道,文字學界對古文字、近代漢字的研究,力量和精力投入很大,既有單個文字的考釋,也有類型歸納、規(guī)律總結,同時也有新概念的提出和定義。作者在長期研究中,認識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涉及漢字的一些基本的名稱、概念尚未得到厘清,對于深層次的研究形成阻礙。有鑒于此,作者十分注重實物與歷史名稱的一一對應,全面整理了歷史記載的形體史名稱,對長期爭訟或者根本沒有涉及的歷史形體名稱作出了全面、合理的解釋,進而發(fā)掘出漢字蘊含的歷史內涵。比如“繆篆”,因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未加界定,以致后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作者在匯總梳理現階段代表性觀點的基礎上,總結了“屈曲纏繞說”“謬誤說”“端正嚴肅說”“規(guī)度說”以及由“謬誤說”引出的“異于小篆說”,肯定了其中可取的部分,并結合文獻記載,從訓詁學的角度對“繆篆”重新定義為“和美之篆”,即協調正篆,“得和諧之美”。是說為繆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又如關于“鳥蟲書”的界定和分類,一般認為鳥蟲書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內部包括鳥形和其他動物形狀,不能細分。作者在歸納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參照齊《禾簋》、燕《杕氏壺》、中山《中山王方壺》、晉國趙氏《趙孟家壺》、魏《梁十九年鼎》,認為云書是鳥蟲書的基礎,在西漢迷信祥瑞的沃土里,鳥、蟲、鳳、龍等作為裝飾性成分被更多地運用到云書中,從而形成鳥蟲書這種與象形文字象形性質有著密切關系的藝術書體。這一認識,對文字學界和書法界了解鳥蟲書的來源、構形和定義提供了新的視角。
三是提供了好典范和好方法。新時代漢字文化的研究與傳播需要新思路、新方法,作者跳出傳統漢字研究的藩籬,將目光轉到書法學的形體研究,充分利用書法學更加關心書寫問題、各種字體變化的特點,彌補了文字學字體研究因偏重于字義與形體關系、注重文字結構分析導致的不足,對形體演變的規(guī)律進行了相對科學的總結,即形體演變是從筆畫書寫開始的,久而久之約定俗成,最終形成各種形體。如“三體石經”由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體書寫,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文獻價值,古文字研究者對其中古文的形體特點進行了科學歸納,認為“石經古文的用筆由于刻石者的精心修飾而更具視覺美感,而且其構形也同樣保留著人為統一和規(guī)范的痕跡”。作者由此延伸,指出三體石經沿用了八分碑刻“字跡工整,書法優(yōu)美,講究文字裝飾”的特點。另外,作者研究視野寬闊,還關注到外部因素對漢字形體演變的影響。比如宗教民俗的神秘化不僅滲透到實用的形體中去,也創(chuàng)造了獨立使用的變形字體,如唐宋時期因道教盛行而出現的疊篆;不同物質條件如銘刻、印刷等技術手段對形體造成的影響,使得文字呈現出復雜的文化形態(tài)。
《漢字形體史》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因獨有的學術價值和現實價值,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鑒定中獲評優(yōu)秀等級,入選了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編輯出版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yōu)秀成果選介匯編》(第一輯),新近又入選了2023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部著作可以在當代讀者和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從而為拓展?jié)h字文化的傳播廣度和漢字學理的研究深度貢獻一份力量。
(本文作者 周典富)